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老舊小區改造、市政道路建設存在著占路掘路施工造成的交通管理難監管以及交通擁堵等問題,更有一些施工單位資質不全,違反安全施工要求。建議開發一個交通監管APP,可以讓一線執勤民警及時查詢各路段的工程信息,提前謀劃交通保障,查處違法施工等問題!”
這是楊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召開的交通管理“金點子”座談會上,一線交警提出的建議。沒想到的是,一個月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交警支隊真的建成了“道路交通管理監管分析平臺”,而且開始投入使用,成為了全上海的第一家。
提出這個“金點子”的一線交警,可不是什么資深老民警,而是一位90后的青年民警。他,叫倪嘉輝,平時刻苦鉆研,善于建言獻策,他的很多智慧想法被單位應用于革新執法裝備上,給民警執法裝上了“天眼地耳”,為道路交通管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近4年來,他提出的4個智慧建議全被采納,被同事和熟悉的群眾親切地稱為“智警”。
申城交警有了首套執法移動“天眼”
一段時間,許多民警在交通執法中發現,有少數駕駛員和行人在違反交通法規時,有狡辯、耍賴的行為。這引起了倪嘉輝的注意,能不能利用現代信息智慧技術,像路口攝像頭一樣,把行人違法行為隨時隨地拍攝記錄下來,在執法時可現場回放,讓違法行為現形?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一個給警車、警用摩托車裝上“天眼”的想法,逐漸在他腦海里形成。說干就干,他把這一建議向隊領導做了匯報?!昂冒?!把路口‘死’的攝像頭變‘活’,這才是90后的青年民警應該思考和干的事兒?!鳖I導們肯定了他的做法,并鼎力支持。
一石激起千層浪。2017年2月在分局領導和科技科的支持下,他們聯系地方科研單位和廠家,又經過半年的改進和研發,一套集現場聲、像、攝、儲存及回放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移動電子警察系統“天眼+鷹眼”的智慧裝備誕生并投入了使用。
2020年4月10日下午18時,在平涼路眉州路路口,倪嘉輝正在執勤。此時正值下班高峰,路口自西向東的紅燈亮了,許多車輛有序停了下來。突然,一輛白色越野車想從直行車道插入左轉車道,這一幕沒有逃脫他的眼睛,他立刻走上前進行執法,告知駕駛員違法“加塞”,并要作出罰款200元記2分的違法處理。
“我沒有加塞??!”該駕駛員拒不承認。倪嘉輝淡定回應:“你的違法行為已被鷹眼視頻取證設備拍攝下來了,不承認也沒有用!”隨即拿出他參與研制的“鷹眼”可回放視頻影像的平板電腦,將該車的行跡點擊重放……事實勝于雄辯,該駕駛員立時啞口無言,接受處罰。
據了解,該移動電子警察系統“天眼+鷹眼”智慧裝備投入使用的3年來,已成為楊浦交警執法的利器。如今,該系統已推廣至全市交警系統使用。
為復興老“島橋”裝上了最新智慧“地耳”
在楊浦有一條連接復興島和楊浦主城區的老島橋——海安路橋,它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末,是貨車從復興島碼頭進入楊浦區軍工路通往主城區的唯一通道。但橋限重20噸,許多貨車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常常超載駛上橋面,給老橋造成了安全隱患。
特別是近兩年,復興島內建有眾多堆場和倉庫,存放的都是鋼材、黃沙、石子等貨物,很多車主為了多拉快跑,動輒就用四五十噸的大噸位貨車載貨。這些超載大貨車不僅噪音擾民,還引起揚塵渣土污染,群眾對此意見很大。支隊多次整治,但不少運輸老板依然我行我素,超載過橋的現象得不到很好的遏制。
2018年初,楊浦交警支隊成立“尖刀”突擊隊,作為隊長的倪嘉輝在帶領隊員大力抓好機動車重點違法、非機動車行人亂騎行等違法行為的同時,也惦記著海安路橋大貨車超載通行的問題。警察來了,貨車躲了,警察走了,貨車又上橋了。有的還給交警設黑哨專門給駕駛員通風報信,有的選在深更半夜超載運輸。一時間,整治海安路橋貨車的問題成了支隊的“撓頭事”,也成了倪嘉輝的“揪心事”。
怎么辦?能不能給橋裝一個報警器呢?倪嘉輝把這一想法和支隊專管民警進行對接,沒想到這也是他們正在抓的一項硬任務,倪嘉輝的想法為他們打開了思路。支隊結合智慧交通建設,會同區建管委共同開發了“海安路車輛動態監控系統”,倪嘉輝戲稱它為“地耳”。
該系統集數據融合、照片抓拍、過磅稱重、無線傳送等功能,實現了24小時對所有途經海安路橋車輛的超載和超限情況進行監控,包括車輛的車牌號碼、通過時間、進出方向、總重量、限載、超載、行駛速度、超限情況等,10秒鐘就可以獲得車輛違法信息,并傳輸到民警手機上,執勤民警實現了第一時間快速有效地對違法車輛進行攔截處罰,真正做到了民警不在現場也能遙控進行管控管理。
2018年3月該系統投入使用以來,海安路橋超載超限的情況得到了有效遏制,超載現象減少了90%。
外國留學生們都叫他 “智sir”
楊浦區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17所高校,吸引了全世界數十個國家的年輕人來留學。他們中有一些提起上海警察,都會說認識一個叫“智sir”的青年交警。認識的起源還有個激烈交鋒、講道普法的故事。
一段時間,由于語言不通、交通法規不同,外國留學生不遵守交通法規,造成交通事故也屢見不鮮,交警執法難,群眾也有意見。
1991年出生的倪嘉輝,畢業后便選擇當了一名交警,執勤在高校聚集的地區。2017年一個夏天的午后,他在五角場“彩蛋”下執勤時,一個黑人留學生騎電動自行車闖禁令,被他攔下。倪嘉輝用流利的英語告知對方這里不允許騎非機動車。但令倪嘉輝沒想到的是對方對自己的違法行為一問三不知,只是無奈地搖頭……執法陷入了“僵局”。后來還是靠著肢體語言比劃,才讓他明白自己的違法行為。
事后,倪嘉輝在與其他同事交流時獲悉,外國留學生對我國的交通道路法知之甚少,溝通困難,執法難度也大,而且造成的交通事故也逐年上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倪嘉輝意識到,給高校的外國留學生普及交通法規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倪嘉輝把想法向支隊宣傳部門做了匯報,得到了大力支持。支隊宣傳部門與各高校聯系,將交通安全宣傳開設進了高校課堂。于是,從2017年10月開始,倪嘉輝認真梳理了外國留學生易犯的交通違法行為,整理了常見的交通事故案例和我國的交通法規常識,自制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多媒體課件,走進大學課堂,為留學生們上起了交通課。3年來,他先后17次走上講堂,從一名交警變身為老師,帥氣的小伙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智sir”,也儼然成了警界的一枚“斜杠青年”。
身高1米83的他,青春陽光,愛打籃球、愛寫書法,很快就與留學生們成了球友,筆友。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他自建了一個“小倪SIR話安全”交通安全宣傳群,將“球友”“筆友”們一起拉進微信群,用“每日一口語”的形式告訴他們各類交通規則,用“每日一標志”競猜的形式,讓他們逐個認識交通標志。
他影響“球友”“筆友”, “球友”“筆友”再影響其他的留學生朋友。三年下來,楊浦外國留學生遵守中國交通法規的意識強了,違法行為也少了。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