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依靠單個的、支離破碎的小聰明式的“智慧應用”,并不能拼湊成一個智慧城市,因為這個城市的血脈并未打通。
智慧城市長什么樣?這個問題,回答難度并不亞于解釋“什么是好人”。正如好人有多個維度的標準一樣,城市的智慧似乎也能體現在很多方面。
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卡通,有些已經和手機的SIM卡合二為一,用這一張卡就可以進行乘坐各種公交工具、租用公共自行車、超市購物等消費。
電子政務也是個典型應用,讓市民、企業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辦理很多公共業務,或者大大簡化辦事流程,比如港澳通行證的簽注由以往依靠人力耗費時間的模式簡化成了一臺自助機器---不得不說,這更像個反面案例,簽注為什么不能在網上申請付費并且簡化成機票那樣的二維碼傳送到手機上呢?
有意思的是,城管也要智慧起來了。這個叫“智慧城管”的構想已經在國內的許多城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比如北京城管在IOS和安卓系統上推出了“我愛北京市民城管通”的應用軟件,提供地圖服務和違法違紀的舉報服務。不過,對于如何文明有效地清除占道經營的無照小販,還有待探索。
在某些城市,市民的所有信息已經被整合到一起---人的基本信息、工作情況、住址、銀行的存款和交易信息、房產信息,等等,聽上去似乎不新鮮,但細想一下,當這些分散的信息拼在一起---尤其是人與資產信息完整對位并保持更新,反腐監督便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再比如說,智能公交站牌可以告知乘客所有途經的車次和信息,以及下班車大概何時到站,智能停車系統可以為車主探測附近一公里內的停車位,免得他到處打轉。
你可以聽到和看到許多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話題,尤其是在中國加速的城鎮化進程中:環保、城市管理、災難預警、資源集約利用、智能電網、繁忙卻有序的交通、遠程醫療,太多太多了。所有的這些,都在到處點燃城市智慧的火花。
如果撥開那些紛繁復雜的表象來看,智慧城市的內核是一個基于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高度有效運行的系統,這個系統實時在搜集這個城市每個個體的信息(通過RFID、傳感器、攝像頭等等),傳輸到互聯互通的各個數據庫,再經過分析(云計算和大數據),從而產生判斷甚至預測能力,并且根據規則形成一定的處理機制---這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這大概就是智慧城市的理想型了吧。
提出“智慧城市”這一概念的是IBM。在IBM的構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這就是“智慧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智慧的IT科技將融入各行各業,人們可以盡享便利生活,并與環境和諧相處。
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概念,有一個更宏大的原型---智慧地球。2008年底,那是個極為特殊的時間,當時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并蔓延至全球,而受到波及的中國將在2009年推出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IBM就在那時拋出了“智慧的地球”這個概念---每個人、公司、組織、城市、國家、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正在實現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獲得更智能的洞察。
在IBM的理念中,“洞察”是智慧的體現---不是被動地應對,而是主動去預測。
關于這種“預測”,谷歌[微博]曾有過預測美國冬季流感傳播的案例,通過觀察人們在網上的搜索記錄,可以預測到不僅是全美范圍的傳播,而且可以具體到特定的地區和州,其基礎建立在對每天收到的來自全球超過30億條的搜索指令的龐大數據的分析。
這也正是“大數據”的要義。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讓人一頭霧水的烏托邦式的概念。而對IBM來說,這是一個宏大的商業計劃,不能讓自己陷于經濟危機的泥淖,同時巧妙利用各國政府的危機應對政策及后危機時代的轉型戰略,為自己開辟新的市場和增長點。而現在,這已經不僅僅是IBM的商業機會了,神州數碼、中科曙光、華為等本土企業亦參與到了這一轟轟烈烈的進程中。
“智慧城市”在中國廣受地方政府歡迎---高科技、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改善民生,貼著這些和諧的標簽啟動投資是再合適不過的。因此,我們的眼前就出現了各種城市智慧的碎片,除去開頭所述的,還有太多太多。
這些碎片是缺乏頂層設計的表現。
中國的現實狀況是,項目建設多頭管理、多頭推進。在國家層面,住建部推行的兩批智慧城市試點已超過200個,科技部也在推行20個試點城市,同時,國家發改委正聯合多部委建立智慧城市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啟動10個領域智慧工程建設,組織100個城市開展試點示范;在地方,包括各地發改委、經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門等,都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不同項目。
中國的智慧城市似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戰略或者主題。關于這點,可對比新加坡2006年提出的智慧國2015計劃以及日本的i-Japan戰略。以新加坡為例,由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全面統籌智慧城市戰略,并且明確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石,因此新加坡的資訊通信行業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一個更具有未來感的智慧城市,應是一個不依賴于管理者、并不以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的高效運行的體系,這個城市的智慧已經不再是管理者的智慧,而是這個體系的智慧。
而一個智慧的城市,首先需要智慧地去建立。依靠單個的、支離破碎的小聰明式的“智慧應用”,并不能拼湊成一個智慧的城市,因為這個城市的血脈并未打通。而智慧城市更不能被看作一塊等待瓜分的營養(資金支持)豐富的蛋糕。智慧城市真的不是一場拼圖游戲。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