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給我國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也對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等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鎮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創新、推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的城鎮管理服務理念有效融合需要認真的研究一些重大問題,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各類社會活動與公共需求,有助于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靈活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對于增強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和承載力、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升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也注意到,一方面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前沿趨勢,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許多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何從國情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建設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也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一、新型城鎮化、信息化離不開智慧城市建設
首先,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迅速,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城市病的多發期,截至2012年底,我國城鎮人口達到了7.12億,城鎮化率為52.75%,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以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等方面城鎮化的速度和質量并不匹配,我國城鎮化進程既面臨資源環境科技支撐的約束和挑戰又存在體制、機制的障礙,一方面現有的資源環境已難以支撐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城鎮建設缺乏科學規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土地供應緊張、交通擁堵嚴重、內澇頻發以及大氣和水體遭到破壞,已影響到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信息通訊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移動終端迅速增長,網絡連接速度不斷提升,也要求城市管理部門立足長遠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另外一方面,一些行政審批手續復雜,周期過長,政務信息發布不及時,一些制度性障礙如戶籍約束、中心城市行政權利過大、民間資本進入公共事業困難等問題也影響了要素在城鎮間和城鎮內部的自由流動,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不利于城鎮經濟和公共服務系統高效運轉。
第二,信息化是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四化”聯動、應對各種挑戰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鎮化已成為新時期的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的新“四化”發展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快城鎮建設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一,預計顯示,2035年先后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峰值,達到70%左右,新增城鎮人口3億,以我們片面追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城鎮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提高城鎮化質量任務艱巨,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格局,使城鎮真正成為宜居、宜業之所,城鎮化建設好、管理好、服務好、發展好離不開信息化,否則各類政策措施效果無法及時顯現,各種要素投入效果難以持續提高,各項改革的制度紅利也要大打折扣。
當前信息化已經逐步覆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正有利的推動“四化”協調發展,很多地方通過完善城市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城市管理信息系統跨部門融合等措施極大的提升了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能力,各地大型物聯網基地、大數據平臺、云計算中心紛紛建成,無線城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逐漸普及,也極大的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城市一卡、互聯互通等區域信息工作一體化穩步推進,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都市圈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走出一條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內容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以智慧城市引領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鎮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協調發展日益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智慧城市以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的各個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以透徹改制、互聯互通為創新方向,實質上是在信息化引導的城鎮化模式、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意義十分重大,一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經濟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發展智慧城市既有利于擴大高技術產業規模、提升信息服務、創意產業、智慧制造等高技術產業在城市經濟當中的比重,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推廣,從而推動傳統企業技術管理、組織和服務模式的變革,促使我國經濟從人口紅利、生態資源等低價值要素驅動轉向依靠知識、信息、技術創新等高價值要素驅動,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智慧城市通過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最大限度的激發要素潛力,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同時創造大量知識性崗位,加快人力資源質量提升;二是切實改善民生,通過打造城市公共管理服務平臺,讓市民充分的、及時的獲取所需信息,全面掌握服務流程,將改變以往公共資源配置和使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居民均等的、便捷的享有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的權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社區管理有助于增強基層社區扶危濟困、敬老、扶幼、排查隱患、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緩解人口老齡化、家庭空巢化等問題;三是實現資源整合,城市管理涉及城建、交通、醫療、環保、文化、教育、產業發展、社區管理服務等諸多領域,在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建立多方協調、資源共享的管理機制相對困難,智慧城市通過建立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公共管理模式,促進官民互動、部門協同、信息共享、政務公開,使碎片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資源有效整合,既讓政府部門及時摸清群眾的需求,又讓拉百姓實時了解有關政策,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效率和決策水平;四是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需求,智慧城市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快捷、便利、廉價的信息交付渠道,不但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也為生產者供給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提供了橋梁,使消費選擇更加多元化。
二、建設智慧城市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日趨成熟。
近年來,各級政府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城市建設和管理中,智慧城市正處在難得的發展時機,政策環境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市信息化平臺和智慧城市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去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提高社會管理和城市運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推廣網絡化管理模式,加快實施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試點示范,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2013年2月,國務院出臺《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大數據納入到物聯網產業領域,大數據已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和發展動力。不久前,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推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試點城市出臺鼓勵市場化投融資、信息系統服務外包、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等政策,支持基礎設施領域公共設備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并對信息消費規模、相關行業新增產出、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等作出了發展規劃。
技術支撐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圍繞海量信息的生成、存儲、處理和決策以前后連貫的產業鏈條形式集中出現,共同構成新一輪的信息化浪潮。大數據催生了新的IT模式分析及服務,多維信息采集遙感網和傳感網,基于網格和云計算平臺的智能信息中心、移動通信和高速光纖網多網融合體系形成了強有力的信息處理分析能力,泛在的通訊網絡服務能力快速智能的事件處置能力為政府全面開展電子政務、企業深化業務創新提供了契機。截止到今年6月,全國310多個地級市、150多個縣級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建設,170多個地級市、40多個縣級市完成了數字城市建設并投入使用,全國累計開發了設計國土、規劃、交通、公共服務等領域兩千多個應用系統,有效的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和精細化程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兩批公布了共計193個智慧城市區、鎮試點,通過智慧城市區、鎮的實踐,利用智慧技術手段保障城市健康和諧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改善群眾生活條件,這些先期的試點工作為智慧城市在更大范圍內展開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三、新型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協同推進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將成為信息化與城鎮化的最佳契合點,但在實踐過程中,智慧城市建設可能出現重項目輕規劃、重重點輕需求、重技術輕制度、重引進輕研發、重挖掘輕整合等問題,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政府有型的手和市場無形這只手的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協調發展。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智慧城市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堅持民生優先,應借助智慧技術主動遵循并及時響應市民的需求和意見,促使政府轉移為以群眾滿意度為本的服務者,智慧項目應充分體察并反饋市民的感受,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應多種途徑推廣普及智慧項目,全面感知、及時反饋市民需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要建立政府主導、市民參與的政治模式,借助智慧技術將市民融入城市管理體系,將管制行為變為自覺行為;
二是切實轉變政績觀,明確政府職責,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初期必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但可能出現城市之間盲目攀比、互補性差、缺乏科學論證和長遠規劃的智慧城市大躍進狀況,也可能出現投巨資購置設備卻忽視居民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還可能出現各系統各自為政的開展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智慧城市建設評估標準,缺少橫向協同機制,基礎數據共享困難等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的政績觀仍然停留在搞看得見工程、短平快項目上,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避免科技形象工程,要根據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突出城市與周邊城市群經濟結構的互補性,根據大中小城市城鎮化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設方案,比如大城市應注重以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緩解現代城市病為主要內容,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應重點發展與民生相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系統;
三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智慧項目的開展與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必須依托技術創新并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推進城市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孵化器,要優化技術創新的環境,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要積極整合各類研發力量,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
四是推動資源共享,搭建公共信息平臺,要注重前期規劃,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部門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避免重復建設,要建設公共平臺,將頂層信息資源有機的組合起來,以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要解決好信息的資源共享,加強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要基于現有的信息化基礎從資源共享、系統平臺協同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信息化總體設計,同時,必須注意到公共平臺建設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包括用用戶需求的不確定性、技術的不確定性、競爭的不確定性、環境的不確定性等等,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關鍵工作就是科學的進行總體規劃,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公共平臺建設是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中至關重要的核心,不但可以避免重復建設,而且能夠很好的解決數據和資源的共享問題;
五是注重標準體系建設,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標準往往相互矛盾、銜接不暢,造成了無標準可依的現象,因此,在城市化信息化總體架構下逐步建立統一的數字城市標準體系,實現跨系統技術集成與信息共享,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要密切協作,推進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網絡基礎設施、信息安全、應用和管理等應用規范和標準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我國在智慧城市相關技術領域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總體而言,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和探索時期,應堅持理性、有序、協同的原則,明確重點,加強整合,著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價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設將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城市將轉型為智慧城市,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鎮化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智慧城市的建設浪潮,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從長計議,不斷開拓創新,切切實實地將智慧城市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滲透到新型城鎮化和國家發展的各個方面。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