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與狼共舞的時代,你國際化了嗎
很多時候正確地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重要。就像兩個人的婚姻中,唯一正確的問題是“愛”一樣,中國一流企業未來十年只有一個正確的問題,那就是“你國際化了嗎”?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這個占據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國,這個區域市場份額僅次于美國的大市場向全世界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人們不斷驚呼:“狼來了!”,這與錢鐘書在《圍城》中對婚姻家庭描述的相似:外面的人(外國企業)要沖進來,他們說“中國人傻、錢多,往中國去”。而無數的中國企業卻嚷嚷要沖出去,要國際化,他們說“老外憨,大把外幣,我們殺到老外家門口”。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我們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似乎也只好學會“國際市場國內化”,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難,究竟什么是國際化?國際化的標準是什么?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都有什么樣的途徑?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驅們能留給我們什么啟示?企業國際化成功的標志是什么?
國際化的定義與標準
從商業上看,國際化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業務的國際收入的比例。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真正的國際化定義的不僅是目標或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或結果!正是在這一點上,真假國際化就區分開了!戰略管理的專家姜汝祥博士說“真正的國際化,是客戶的國際化、團隊的國際化、機制的國際化!”
標準一:客戶的國際化
所謂國際化是客戶的國際化,而不僅僅是產品的國際化!產品的國際化是很容易完成的,OEM是什么意思?無非就是中國產品需要貼外國品牌才能賣到一個好價錢。產品還是那個產品,為什么有了別人的品牌就值那么多錢?這說明國際化的本質是消費者的國際化:你懂多少當地消費者的文化與心理,你的國際化水平就有多高,否則你的國際化不過是“出口”而已。這樣就有了真正的國際化努力!你想獲得國際化的業績嗎?那你就去投資你對國際消費者的理解吧!有了對消費者的理解,才會懂得消費者背后的文化;而懂得了消費者背后的文化,才會真正懂得客戶;懂得了國際化的客戶,才會有國際化的業績!
標準二:團隊的國際化
所謂國際化是人的國際化,團隊的國際化,而不僅是產品的國際化! 三星公司準備將業務擴展到外國時,通常要派幾個人先在這些國家生活一段時間,然后回國向總部提交一份關于當地社會經濟、風土人情的報告。這份報告將是今后海外公司在這一區域商業運作的重要依據。2007年中國的聯想以168億美元的營收位列第499位首次沖進世界500強時,我們發現聯想的CEO是從戴爾過來的,聯想的主帥楊元慶現在長期在紐約辦公,聯想的高管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而獎罰機制呢?楊元慶的薪酬,據說前年就已經是四千萬人民幣,大約五六百萬美元吧,也大致接近國際化水平。
標準三:機制的國際化
所謂國際化是機制的國際化,而不只是產品的國際化!與狼共舞,獅豹相伴的日子里,中國企業持續成長已經從機會型增長轉移到戰略型增長,而要獲取長期的戰略型增長,沒有一個開放、豁達、容納百川的機制,沒有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能上能下的用人體制與環境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你的目標是國際化,就必須要有國際化的機制、體制與環境相對應。只依靠能人管理企業只會更多地上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劇,而持續發展也只將是“為賦新詞型”的持續發展。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嘗試道路
如上所述,在市場經濟道路上,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強大的必由之路。這場戰斗與其說是產品之爭,不如說是客戶之爭、文化之爭、制度之爭!關鍵不是國際化的口號,而是國際化的客戶理解、國際化的企業文化、國際化的制度設計!而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企業才剛起步。像聯想、華為、TCL那樣體會到國際化滋味,從而真正對公司進行國際化改造的企業并不多!國際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也是分步驟和階段進行的,并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選擇的道路也會不盡相同。縱觀中國企業近幾年來的國際化進程,大致可以將國際化道路分為四種模式:1、海外辦廠模式:海爾在美國、德國等當地建廠,直接在當地打品牌;2、資本運作的海外并購模式:如,聯想并購美國IBM的PC業務,TCL并購德國施耐德電器的彩電生產線、法國湯姆遜彩電、阿爾卡特手機等;3、加工貼牌模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格蘭仕,格蘭仕借助海外品牌,通過委托加工貼牌,從而締造了其微波爐帝國;4、技術領先,從不發達國家再擴展到發達國家,“技術領先,農村包圍城市”的華為“國際版”模式;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多種模式混合進行國際化道路。
企業國際化成功的標準
我們看到,上面這些中國企業的先行者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從一邁出國門開始,鮮花和陷阱總是并存”。中國企業在蹣跚學步,在交必須交的學費。事實上,根據經濟學家的意見,要判斷一個企業國際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標準:第一,這個品牌必須建立穩定的國際影響力;第二,其全球市場地位必須處于持續強勢局面;第三,企業必須做到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內持續盈利。相對這三大標準而言,企業一時的盈虧,很難說明問題。拿上述三個標準來衡量正在國際化道路上艱難前行的中國企業,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達標者。無論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廣自己品牌的海爾,或“價格戰而得天下”的格蘭仕,還是“借船出海”的聯想和走“技術領先,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華為。應該說,海爾、聯想、格蘭仕和華為走的這幾條道路,是目前中國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國際化之路。而直到今天,到底哪條路能最終走通,誰也不敢貿然下定論。道理很簡單:它們的國際化之路,也才剛剛邁開步子而已,在這起步階段,誰能洞悉未來呢?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經歷了無數痛楚的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究竟應該怎么走?長江商學院曾鳴教授認為,中國企業在向海外擴張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可以借鑒已經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打拼的經驗。比如,幾大問題需要事先注意,一是所進入國家當地的消費習慣,二是競爭對手,三是法律、知識產權、稅收、體制,還有當地勞動力的習慣和他們固有的文化,再就是公司治理,還要非常注意的一點就是能否在當地商業圈建立一個自由網絡。
用全球化與大歷史的眼光來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公司在戰后復蘇的基礎上開始走出去跨國經營,國民財富迅速增長;七八十年代,日本人開始大批量走出去、創建跨國公司,將產品銷向全世界;九十年代,韓國人開始了同樣的旅程,大規模走向亞洲,走向世界;21世紀的今天,該是中國人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時候了。改革開放30年后的中國一流企業未來十年只有一個正確的問題,那就是 ——“你國際化了嗎”?
(作者:童小生系CSST旗下安防銷售(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