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中秋佳節剛剛過去,一年一度的國慶佳節即將來臨,和家人朋友一起游山玩水。領略大自然風光也好,感受大都市的魅力也罷,市民在享受樂趣的同時,除了要保管好隨身攜帶的財物,注意旅途安全之外,“后方”的安全也要得到徹底的保障。在城市里,一些犯罪分子頻頻把魔爪伸向居民住宅、單位和商鋪,進行入屋盜竊和搶劫。如何防盜防搶,成為人們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下面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些關于假日期間需特別注重的安防知識。
家居防盜知識
根據相關機構調查,犯罪分子經常是“乘虛而入”,選擇容易下手、難被人發現的地方入屋盜竊作案。一般來說,犯罪分子入屋作案的手段通常不外乎以下幾招:
一、水渠煤氣管道當云梯
現在城市許多住宅的水渠、煤氣管裝在戶外,而且緊貼陽臺、窗戶安裝,犯罪分子極易借助水渠、煤氣管攀登入屋作案。
二、攀爬防盜網如履平地
現在城市中,為了防止盜賊入侵每家每戶安防盜網已經成為一般用戶的防護措施,但安裝不規范的防盜網中看不中用,竊賊常常利用凸出的防盜網爬上爬下作案。據調查,大部分發生的盜竊案件有兩種形式:一是撬開防盜網入室行竊;二是利用防盜網爬上去,鉆入高層的住戶作案。不規范的安裝,雖然保護了自己,但損害了別人,防盜網不防盜反而“助”盜。
三、撬毀護欄入室行竊
安裝鐵護欄常使很多居民得到了安全感, 但現在的防盜網大多是用鋼筋或方槽鐵焊成,密度稍疏,正好給扳手提供一個很好的夾口,加上燒焊的焊點一般都只有一點點,經不起一扳,近幾年發現小偷自制了一些形似扳手類的叉型工具,不用2分鐘, 就可以將防盜網扳出一個較大的縫隙或大洞,鉆入室內行竊。同時護欄在壓力鉗面前也已徹底失去了防盜效果,由于此類犯罪技術更為簡單,目前正呈上升趨勢。
四、犯罪分子也“防身”
從對一些入屋盜竊現場分析,犯罪分子夜晚進入室內大多由廚房窗戶進入,往往順手將廚房的刀具拿在手中行竊。其主要用意是給自己“壯膽”和“防身”,但這樣反而給住戶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一旦犯罪分子作案時住戶清醒或發現,罪犯很容易走極端造成住戶人員的傷亡。
五、趁你不在撬門入屋
這是犯罪分子白天作案的慣用手段。早期的防盜門只有幾顆螺絲固定門框,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撬杠的力度,一分鐘就搞定。近期防盜門在結構及強度方面有很大的改進,但隨著微型氣割工具的誕生,在我國已經多次發現利用該工具進入室內行竊的案例。
六、樓頂拴繩“蕩秋千”
用繩子從樓頂滑入住宅內作案,這種作案手法比較隱蔽,因為大家都認為無人敢從樓頂自上而下作案,因此對樓頂天臺沒有作任何防范和巡查,結果越是安全的地方越不安全。
七、熟人作案
裝修工人甚至你過去的朋友,在接觸中配制您的鑰匙,伺機作案。因熟悉環境業主損失常非常巨大。
八、職業竊賊作案
以盜竊為業的慣犯,多流竄作案,此類竊賊常衣著整齊,可自由出入各小區,手持禮品,逐一叩門,選定目標,以自制工具,開鎖行竊。作案目標多為過往人員少的頂層及五層,此類案犯絕不像電影中那樣神奇。但往往是多次受政府打擊的兩勞人員,作案頻繁,盜竊手法較高,欺騙性大,并存在高度危險,作案時間多為白天。開鎖“神功”百發百中!
九、花言巧語騙你開門
在很多城市,發現歹徒竄至居民住宅樓,將安裝在屋外的電閘拉掉,然后乘住戶開門察看之機沖入屋內搶劫的系列案。此外,一些歹徒利用事主登廣告出租房屋之機,假稱上門看房,實施搶劫。還有的偽裝成水電修理工,騙開門搶劫。
十、尾隨搶劫
一入屋盜竊團伙,尾隨一個戶主入樓,當戶主用鑰匙開門時,這伙人用兇器相逼,強行進入屋里進行搶劫活動。這類案件在近幾年人們的對居室的防范措施加強后,犯罪分子入室不易而采取的走極端的手段。所以平時多留意一起進入電梯樓梯的尾隨人群,可以避免災害。
家居防盜涉及到居住小區環境及居住條件、人員防盜意識的方方面面,總的來說,做好家居防盜必須做好"三層防盜",即家居小區防盜、家居單元及個戶防盜、家居室內防盜。
要做好家居防盜必須做到人防與設備防相結合。做好家居人員在防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做到:
1、積極配合小區保安管理人員的管理同時自覺愛護小區內的各種防盜設施,出入公共防盜門要隨手關門,不要將公共防盜門的鑰匙借朋友和不隨便為不認識的人開啟防盜門。
2、家居的各個門、窗、排氣口、空調口要經常檢查,窗、門損壞要及時更換,出入家門隨手關鎖門,門鎖損壞或鑰匙有遺失要及時更換。門框門體除美觀外,主要是要注意是否堅固,門縫是密封,固定鎖體鎖扣部位的門體、門框是否牢固、結實。
3、室內防盜必須做到不要在家中存放日常需用的各種現金,不要在家中隨意設置保險柜,室內房門、柜門外出要上鎖,如有室內防盜報警系統,人離開時要及時打開,使其工作,平時要及時檢查報警電池及工作情況,隨時證其能正常工作。
總之,家居防盜意識以及安防知識急需廣泛普及。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深入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以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讓人們過上一個安全的國慶長假。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