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技防辦發布《視頻安防監控用彩色數字攝像機技術規范(試行)》,被業界普遍視為上海市地方標準,11月1日開始執行。這是繼今年3月份上海市發布《本市視頻安防監控用數字攝像機技術規范(試行)》之后,發布的又一《規范》。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兩種攝像機這么簡單,更是一種拓撲模式的轉變,行業呼喊了多年的數字化、網絡化從根本上來說是數據傳輸的介質在轉變,這種轉變決定了整個產業鏈的改變,而且這個問題還應跳出視頻監控這個小領域,看看稍大一點的安防和弱電領域,除了視頻監控外,門禁、報警、對講等均已在轉向網絡化,也就是每個前后端單元均可以有自身的IP地址。在國家"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可以暢想一下未來:一個小區或者一幢大樓,可能除了網線外沒有其他任何線,就能連接所有需要數據傳輸的設備,當然也可能連有形的網線都省了,通通無線化。屆時的安防行業將是何種形態?或許這就是BetterCity,Betterlife了吧!
然而筆者在此要闡述的觀點是:中國監控行業細分化的形態已經越來越明顯了。行業市場細分化的特征主有這兩個:一是需求產生了差異;二是每種需求都有足夠的客戶規模。
監控行業這兩年發展的有些奇怪。為什么這么說?中國人固有的營銷模式--低價,總是認為低價獲得短期的銷售額就是成功。硬盤錄像機市場經過七八年的發展,按說是比較成熟了,但是已經有些過度了,比如CIF壓縮的硬盤錄像機,從2009年開始價格節節下跌,到下半年,16路硬盤錄像機已經在1200~1400元之間,甚至更低。今年還有800元一臺的,還不知明年會跌到什么價位。
可想而知,如此惡性競爭下去,就是通吃市場又能如何呢?
好在放眼全國,上海的市場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成長環境,培養了一批在外地根本不可能生存而在上海本埠卻活得滋潤的PC-DVR廠商,這些廠商憑借在上海的地域優勢,產品質量良好,服務意識強,基本沒有"爛尾工程",長久下來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雙軟、高科技企業多出自這些公司,這在外地是很難想象的。其他區域市場,PCDVR廠商很難有上海同類廠家的這份輕松,比如南京早幾年的PC-DVR廠商不是轉做工程了,就是轉做嵌入式配送中心。
也正是因為當地環境,使得上海成為一個在外地企業進不去、本地企業又出不去的"鐵桶陣".一般1200元左右的DVR在上海根本沒地方賣,最多是個物流轉送中心,從上海轉送一下又發到外省去了。環境造成了地域差異性需求,外地企業產品來上海,得首先看看是否和本地政策和環境有無沖突;若是拿著低價"一招鮮",那筆者還是奉勸一句:還是別費那個功夫了。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